今年夏天,東門國小三年級資優班的學生有幸能參與由新竹市動物園與新竹市保護動物協會共同主辦的帶狀式校外教學活動,活動共分為四場。第一場,由外號「水蛭」的顏士致老師帶著豐富的經驗,來到東門國小三年級資優班教室。他信手拈來分享幾件在野外生活、救助野生動物的故事,就讓孩子們專注入迷了起來。當他將話題從野外轉到動物園時,孩子們紛紛你一言我一語,開始分享自己的動物園經驗感受,不外乎是蚊子太多、大便很臭,幾乎和動物本身沒有關係。水蛭老師笑笑地說,人也會大便,只是都排放到自己聞不到的地方臭別人,動物也不會想待在很臭的地方,但是他們沒有選擇權。接著水蛭老師拋出下一個議題:動物園的設立究竟是好還是不好?此時孩子的思考也跟著老師略帶嚴肅的口吻,轉向更深的思考層次。有的人表示不好,讓動物們失去自由、離開家人;有的人則表達贊成,認為這樣能讓動物獲得保護,可以確保繁衍。水蛭老師並沒有評判哪一方的說法才是對的,他只是分享了熱帶雨林水蛭的故事,提醒大家,台灣現在很難找到水蛭的原因是環境變化,造成水蛭難以生存。接著談到他在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工作的經驗,有些人會違法走私動物運來台灣,動物又被棄養或是受到虐待,像是得到癌症的豹或是被拔掉指甲的熊,需要幫牠們做各種醫療手術,再評估是否進行野放或繼續收容。有些老虎是因為馬戲團表演需要而販賣至台灣,甚至有將老虎的身體分成很多部分販賣的。這些有救治收容需求的動物,也可能會送到動物園。因此動物園的設立,雖然剝奪了牠們回歸大自然的權利,但仍是野生動物一個重要的避風港。孩子們聽到這裡,漸漸地能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動物園的存在意義了。水蛭老師還說,動物園裡的動物不只是被觀賞的,牠們也在「觀賞」人們喔!當疫情期間遊客大量減少,看不到人,動物們除了吃飯都沒事情做,反而陷入憂鬱症了。而動物園裡的工作人員,除了平時固定的餵養清潔等工作,還要花很多心思去設計各種遊戲玩具,讓這些動物們能有更多活動的機會。原來,一座動物園的運作,背後有這麼多我們不知道的祕密。透過這次的講座引導,孩子們將會帶著不同以往的角度,一同迎接下次的活動——探訪新竹動物園。 探訪活動當天的天氣說不上好,隨時有下雨的可能,但烏雲遮擋了炙熱的太陽,反倒帶來舒適的感覺。三年級資優班的小朋友,跟著老師與家長,一路從學校出發,經過火車站地下道、新竹公園,前往動物園與水蛭老師會合。大夥兒坐在地上,期待老師帶來如何精彩的內容。沒想到,光是分組這看似簡單的任務,就引起一場小小的風波。有的人很快找好夥伴,但也有人堅持己見,不願妥協。看似陷入無解僵局時,孩子們開始主動表達意見、交換想法,當有人自願當解鎖的鑰匙時,其他人也順著配合調整,瞬間就解決了問題。不知不覺,孩子們經歷了一堂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協調課程。接著,水蛭老師讓各組取好隊名後,隨機抽三張動物照片,要時限內在園裡找出牠的位置,觀察並畫出牠的尾巴特徵。這時天空下起了雨,但依然阻止不了孩子們躍躍欲試的腳步,大家趕緊穿上雨衣、拿好紙筆,開始尋找目標動物。幸好這裡是個小而美的動物園,不須花太多的時間便能完成任務,還能順道熟悉周遭環境。重新集合後,各組互相分享彼此的觀察心得,水蛭老師很快又拋出下一個任務:自己找一個動物,觀察動物居住的地方和習性有沒有符合的地方?有沒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一聲令下,眾人再次鳥獸散,沿路嘰嘰喳喳地討論想要選擇的對象。為了取得相關資訊,孩子們認真閱讀園方所立的看板,一邊觀察飼養環境,一邊仔細對照動物習性,彼此交流意見,最後再整理成紀錄。像是從遙遠的南美洲安地斯山脈來的絨鼠,其適合的環境溫度為16-22度,所以在園裡只有絨鼠一家能享有冷氣房的待遇;而絨鼠最高可以跳躍1.5米,有一組小朋友覺得絨鼠的家太小、太矮了,希望能改善空間挑高,讓絨鼠能更盡情地跳躍,而不會感到壓迫不適。有小朋友選擇觀察可愛的北美浣熊,發現北美浣熊為了能更好地分辨食物,吃食物之前會把到手的食物特意放到水中感覺一下,所以希望動物園能提供更多容器裝水給北美浣熊使用。雖然沒有真正的交流對話,但孩子們嘗試著從動物們的角度出發,也算得上是一次人與動物間的溝通體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