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學期的的英語教學中,我深刻體會到科技工具不僅是輔助學生學習的資源,更是促進教學轉型的重要觸媒。
透過四種數位學習平台的結合(字彙拼讀、遊戲化練習、即時口說回饋、多媒體閱讀理解),搭配學生人手一台的iPad,我們得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差異化學習與個別化教學支持。
在實施過程中,觀察到學生對於平台任務的參與度高,尤其是當任務明確、步驟清楚,且能即時回饋時,學生的學習動力明顯提升。
iPad 的直覺式操作也大大降低了學生技術操作的門檻,使學習活動更順暢流暢。對教師而言,iPad不再只是簡單的顯示工具,而是一個教學數據的蒐集與分析平台,讓我們可以針對學生在平台上的行為紀錄進行後設分析。
透過這些數位足跡,得以辨識出哪些學生尚未掌握概念、哪些學生過度依賴提示,以及哪些學生已逐漸展現精熟導向的學習特質。
在每一次教學調整後,我們也持續使用平台生成的報表與學生進行一對一回饋與學習歷程討論,幫助學生建立「我可以學會」的自信與持續挑戰自我的內在動機。
雖然過程中也遇到技術設備不穩、網路連線不良、學生注意力分散等挑戰,但透過事前的任務規劃、適時的非科技補充活動、與教師之間的教學社群共備,逐步調整策略與設計,讓科技真正服務於教學核心。
最重要的是,我們不止於「用了哪些平台」,而是「這些科技如何幫助孩子看見自己的可能」。從數位工具到教學行動,每一項選擇都回歸學生的學習本質,這正是團隊在本次教學創新歷程中最深刻的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