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低年級的教室,學生們一邊疊杯子、一邊找紙條、一邊在黑板上比對英文任務,課堂彷彿變成了冒險任務現場,笑聲與專注並存。
這不是體育課,也不是遊戲時間,而是一堂以英語為主軸、融合遊戲元素與語言輸入的正式教學活動。
這堂課的設計結合了任務導向學習(Task-based Learning)與全身反應教學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的理念,讓孩子透過動作完成語言任務,促進語言理解與記憶。
同時也呼應多元智慧理論(Howard Gardner)中對於肢體動覺、空間智能與人際智能的發展,透過多感官參與,提升學習參與度與表現機會。
課程安排從高動能活動切入,例如疊杯、尋找紙條、配對指令與答案,再過渡至靜態的語言學習環節,如單字記憶、文法練習與學習單書寫。
動靜交替的節奏設計不僅避免學生分心,也有效延續學生的參與動機,讓語言輸入與產出自然融合在課堂流程中。
值得一提的是,這堂課並非由單一教師獨立進行,而是由中師與外師共同規劃與執行。外師擅長設計情境、語言輸出與任務指導,中師則精準掌控秩序與時間、協助學生轉換學習焦點。
兩者在教學中扮演「一放一收」的角色,展現高度的教學默契與專業協力,讓這樣一堂多層次的活動設計得以順利推進。
然而,若將這類課程複製到單師教學的情境中,則會對教師提出更高的專業要求:包括語言教學能力、班級經營技巧、活動設計邏輯與教學節奏控制。
這提醒我們,創新教學策略的落實,不能脫離制度性支持與專業成長資源的挹注。
雙語教學不僅是語言學習的場域,更是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方法與學習情境的整合平台。
當孩子在任務中學習、在遊戲中思考,我們不只教會他們語言,更讓他們對學習產生期待與樂趣。
這樣的課堂,正是實踐教育創新與專業合作的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