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11月30日五年忠班學生在巫婆劇團、導師余潔的合作下,孩子們在新竹市香山天后宮前,以戲劇、團體遊戲的方式,勇闖300年前唐山過台灣的「黑水溝」,演繹一場道卡斯族與漢人之間的歷史故事,體現了明末清初移民來臺漢人的身不由己與希望爭取生存機會而冒險的孤注一擲。。 小學高年級的社會課本中,提起「唐山過台灣」這一段的歷史,以「開墾拓荒建家園」、「移墾社會的發展」兩章節為主,讓孩子「了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及其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但是生硬的歷史知識背後,卻曾是一段段真實故事過往,我們以戲劇的方式讓歷史變得有趣,也更深刻理解先民的血汗史,同理所遭遇的困境,以及跨越族群之間的文化藩籬。 (一) 渡臺證照大不易,偷渡心酸誰知曉 以口說事件與小短劇的演出,讓五上的學生先行預習了明末清初的渡台限制,與證照發放此一政策,在當時的地理、歷史背景下的不容易,無法得到證照的漢人需要冒險偷渡來臺,以求生存的機會,在當時造船技術尚未成熟前,勇渡台灣海峽~所謂的「黑水溝」下,所造成的傷亡十分慘烈,而有了「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這句諺語,以在實境現場聽故事與看短劇的方式學習,已經十分令人印象深刻了;但是孩子們還體驗了自己參與其中,當官兵發護照,偷渡者躲官兵的遊戲。再透過演員帶著孩子融入在戲劇,演出一部短劇,而觀眾也化身為一群在原來故土生活艱困的人們,想要申請渡臺護照,少數幸運者能通過,但是也有的人被迫成為需要賄賂官兵,成為偷渡者,躲在船艙底層,祈禱能順里渡海,好不容易來到台灣,又須面臨著與官兵盤查與道卡斯族人的衝突,時代的故事透過戲劇融入,遊戲的帶入,在追逐、定格、盤查之間進行了一場跨時空的實境遊戲,使得學生學得有趣,玩得更盡興。 (二)望向「黑水溝」的想像 我們望向了西濱公路上的曬船橋,它有如一艘倒置的漁船,象徵著漁船歸港後進行維修,以備下次的出航。沿著階梯往上走,站上橋,灰濛濛的天際,搭配黯藍色的海浪,輔以風力強勁的洗禮,遠眺台灣海峽,讓站在橋上的我們,也深切感受百年前渡海來臺的危險氣息;當天是退潮,岸邊不遠處也依稀可見養蚵人家的生活型態;分享著古今的香山對比,深覺得活在現在香山的我們多麼幸福。 (三) 道卡斯族與漢人的羅曼史大抉擇 演員們以道卡斯族女子~葉荳,和漢人男子~阿泉的時代愛情劇,做為當時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矛盾與衝突的串聯人物,透過戲劇,讓觀眾入戲,替當中的主角做決定,融合與分裂,每一位孩子思考點不盡相同,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帶來不同的承擔與結果,在過程中,導向破除族群間的歧視與差異,是課程的終極目標,儘管時間短暫,不足以讓每一個孩子表達自己的心聲,但是一人一信的課後任務,便是期望每一個人的聲音能夠被聽見,被重視。 精心設計的課程,將硬邦邦的歷史知識幻化成一齣齣有血有淚的故事, 除了認識台灣的過往,對於自己生長的土地~香山也有了更細密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