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9日發佈 課程與教學

新竹市 香山國小 陳慧玲報導

根與芽系列:動物園觀察記
檔名:2023592255549521.jpg 檔名:2023592255549682.jpg 檔名:2023592255549683.jpg

立夏時節,炎暑將臨,5月4日的天空,晴空萬里,太陽把一切都鍍上了一層金黃,每件事物都像能發出光芒一樣,吸引著我們去探尋,非假日,來到新竹動物園,遊客不多,正適合一整班的孩子們,盡情擁抱與探索這園區。 
一、捐款行動學習付出
孩子們經歷了一系列課程,也想為動物們盡一份棉薄之力,經討論後,將上學期義賣所得,捐贈給新竹市動保協會,以實際行動表達關懷,是一種幸福的體現。
二、不同觀點帶出不一樣的視野
有的遊客嫌園區太小,不夠寬敞,半小時就逛了一圈;而三忠的孩子卻是
檔名:2023592255549684.jpg 待兩個多小時都嫌不夠,到底什麼樣的看見,讓兩種不同觀點都呈現在同一個場域中,今日,水蛭老師引導著孩子,帶著好奇心與觀察之眼,在動物園發現更深層的思維,聽見動物們無聲的發言,也因為帶出了不同於以往的參訪角度,才能讓孩子們產生不同想法,也形塑動物園不同的面貌。
三、二見鍾情
來到孟加拉虎園區,水蛭老師示範了「觀察」是怎麼一回事,首先,在沒有任何引導之下,讓孩子們說一說在孟加拉虎區看到麼?孩子們直覺地說:「看到一隻好帥的老虎」、「老虎好可愛」、「老虎在陰涼處睡覺」……,分享完一回合後,水蛭老師集合孩子們,以老師為中心,半圓形的分布,席地而坐,告訴孩子之前和他處動物園老虎相處的經驗,為了讓園區的老虎能夠運動與保持活力,還特地依據老虎的習性,讓雞當作獵物,引發老虎的狩獵本能,但是遊客認為太血腥,而被迫取消,再來,換個方式,製作了「血球」這樣的小玩意,讓老虎發揮其打獵的本能,展現其原來的動物樣態,既達運動效果,也能讓老虎回復一點在野外追尋獵物的動力,反思這過程,也告訴孩子們,遊客想看到的未必是動物所需要的。
聽完經驗分享後,讓孩子們再去觀察一次孟加拉虎的行為,與牠所住的環境以及遊客行動,有了之前的經驗,更容易聚焦老虎的動作,姿態,觀察牠所活動的空間是否夠足夠,再回來互相分享所見所聞後,發現許多遊客拿著相機拍照,老虎也不怎麼移動身體,安靜的躺在玻璃窗前,似乎在睡覺;有的孩子說:「牠看起很孤單」,接著另一位接著說:「再抓一隻來陪牠就好了」,此刻,有位女孩卻說:「那被捉來的那一隻也太可憐了」。
兩次的觀察發現,第一次沒看見的,透過提問與引導或從原來原本看見的現象繼續往下提問,讓觀察的眼睛能更聚焦,發現問題後,產生疑問與思考,這真是一個深度的學習歷程。
四、深度洞察力從傾聽開始
每組拿著一個板夾、紀錄單,四處走走看看,孩子就像劉姥姥逛大觀園一樣,每一處都很有趣,但每一寸都走馬看花,因此,水蛭老師設定,在園區內可以自行選定一個想觀察的動物,靜靜的聽,專注地看,細細地體會這一個動物的周遭所發生的一切,並以文字記錄下解說牌重點,動物行為,遊客行動,環境設施優缺點……等要素;這些項目就像聚光燈一般,將動物園的隱形斗篷揭開,破除了參訪動物園的打卡現象,而是傾聽這一個被觀察的動物,發生了什麼事,每一組自行選定動物,巧合的是,每一組皆不相同,當任務在手,孩子們不得不靜下來聽一聽遊客在說什麼?動物的細微動作,牠所處的空間大小,設施上的安排,甚至解說牌上的文字,也需消化後,重點記下,整個半小時,組員需要分工合作才能達成任務,儘管忙碌,卻也學習了觀察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找到進入動物真實世界的任意門。
五、關心從發現與分享開始
當孩子將觀察記錄產出之時,便已經開啟了他的感官,帶著觀察記錄圍坐在霧紫色小花叢前的柏之丘,伴著鳥鳴,彼此輪流分享著所見所聞:有的組別說:原來動物園看到最多的遊客,是親子組,大人往往關注的不是動物,而是小孩在動物園中所說的話與模仿的動物行為;有的組別發現:有些動物住所會有冷氣,原來看似涼快,其實卻是為了讓遊客能在白天觀賞,而調整了其夜行性的習性;還有的組提問:艷麗的大紅鶴距離遊客這麼近,為什麼不會飛走?在水蛭老師的分享下,其背後的思維,卻是值得討論的議題。來到長臂猿區,發現長臂猿窩在小屋子內,一圈水池圍繞著牠,兩條細白的長繩是什麼用處?更有孩子觀察到,河馬慵懶的在其水池中緩緩地翻動身子,在解說下,也才得知在有限的空間下,動物園已經盡其所能地給予牠最好的空間。
在師生對話之間,理解了動物真正的需要,而動物園也朝向~不願意為人們的「獵奇」心態,而增添更多動物入園的方向前進,而我們參與了課程,更希望發現在動物們的靈魂深處,最渴望的那一片聖地。

動物園往往是人類童年時的深刻回憶,老虎、猴子、馬來熊……等動物,像從童話故事中走出來眼前,讓人們欣喜不已,但是,為了不讓動物們走入童話而消失,動物福祉更是需要關注的議題,需要的不是亮麗的口號,而是瞭解牠的生與心的需求,同理心才能像和煦的陽光灑落在每一處園區內。

香山國小校園新聞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