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9日發佈 課程與教學

新竹市 香山國小 陳慧玲報導

根與芽系列:來聽水蛭道來動物的故事
檔名:20234292042299231.jpg 檔名:20234292042299232.jpg

根與芽系列:來聽水蛭道來動物的故事
穀雨剛過,最後一抹春色已然溜走,迎來的正是夏季的妝容,4月26日,天空灰濛濛,但是水蛭老師卻為三年級孩子帶來多彩的動物照護經驗,讓每一個聆聽者,在這初夏時節,不自覺的沉浸於其中。
一、從水蛭談起
來自澎湖的顏老師,其自然名為「水蛭」,一進門,黝黑的臉龐變輔以一道親切的微笑,輕聲問孩子,有看過水蛭嗎?多數孩子是透過電視、書籍、YOUTUBE,透過螢幕或紙張看過,少數孩子以其露營的經驗,或是在鄉下長輩家親眼見過,孩子們熱切地分享著;接著,帶入提問,「20-30年前很常見的水蛭,為什麼現在很不容易發現其蹤跡?」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被踩扁了」、「被轟炸」、「被汽車撞到了」、「因為人類鋪越來越多的馬路、蓋更多的房子」……,老師總結了:汙染、棲息地消失,水蛭的家不見了,所以,最大的天敵不是別的動物,而是棲息地消失了;如果有一天你看見了水蛭,要慶幸的是,環境是乾淨的,是適合其生長的,要能看見動物行為背後真正的眾多因素。更生動的是,孩子們殷切的希望能看水蛭的影片時,老師以其靈巧的手模仿水蛭波浪型的前進動作,維妙維肖,彷若親臨實境。
二、為什麼一定要去動物園
師:「同學們,下週,我們為什要到動物園呢?」
同學們輪著說:「去參觀」;「學一點東西回來和學弟妹分享」;「為了要去看動物」;「因為我們參加了根與芽」;「因為想理解牠們,想要站在動物的立場」……每一個答案都代表著每一個孩子心中真實的想法,都能被肯定。
但是老師從某個孩子的答案中,提取了下一個問題:「在youtube,電視中,書本上……也都可以看見動物,為什麼一定要到動物園看動物呢?」
再次陷入思考的孩子,想一想後,回答:「想要看到真的動物;場景大,看得較清楚」,另外一個孩子補充:「因為可以聞到牠們的味道」,多麼有道理的說法,雖然簡單,但是對於一定要去動物園的理由,又更連結了;有層次的提問,往往能引發學生不斷深層的思考,發現學習的真正目標。
師:「去動物園可以學到什麼事」?拋出這問題,讓孩子想一想,聽一聽,說一說。「可以看到河馬洗澡和行為」;「可以看到長頸鹿適合在什麼樣的地方住」;「可以看解說牌認識動物」……孩子們的小腦袋像是百寶袋,一碰,便會出現許許多多的新想法。
三、動物園的黑與白
老師以便利貼讓孩子記錄下對於動物來說,動物園的優點與缺點分別是什麼?
孩子握著筆,有人振筆疾書,有人搔頭苦思,卻也有人東看看西看看,和隔壁同學說一說問一問,似乎這問題,以前從未思考過,孩子說:動物園可以幫助受傷的動物,讓動物有食物吃,有水喝……還不被天敵攻擊,讓我們可以去看真的動物;另一個面向的答案是:動物園讓動物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空間不夠大、有遊客會欺負動物、紀念品太貴了……等,更有一位孩子說:「有可能動物會被迫和家人分開」,大大的提醒了我們動物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四、動物需求大不同
老師分享了自己在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的經驗,藉由一張張真實又靈動的照片,讓我們了解動物們真正所需要的,無法一言以蔽之,需要根據其特性,給予最合適的。
動物一天需要吃幾餐?如果一次餵飽,動物們又會發生什麼事?動物園的工作人員為什麼要把食物藏在不同的地方?動物的籠舍為什麼要分二個?一個在戶外,一個在是室內?
這每一個問題的背後都在探討動物們的需要,牠需要玩耍,需要運動,需要友善的生活空間,有的動物需要隱私;老師分享著一隻從農場被救出的紅毛猩猩,當牠剛被帶到收容中心安置時,儘管工作人員準備了玩具和食物、水,牠卻不先吃東西,反而是用被子蓋在頭上好幾日,聽到這樣的真實事件,讓現場的大家都驚訝不已,原來之前被遊客當成關注的對象的動物,也極需要隱私;而另一個發現卻是在covid-19盛行時,動物園遊客變少,有些動物們反而變得悶悶不樂,工作人員發現他們需要更多人的目光關注,還刻意的穿上不同顏色的衣服,在籠舍前不停走動,藉此讓動物的心情變得更好。
大千世界,動物和人之間,是否能共處於這環境中,讓我們喜歡動物原本的樣子,而不要將其塑造成人們喜歡的樣子。 
因此,以觀察為起點,同理心為媒介,思考需求的個別化,是我們即將進入動物園的鑰匙。

檔名:20234292042299233.jpg
檔名:20234292042299234.jpg

香山國小校園新聞 回上一頁